你来信说:“人的心体本来没有不明白明亮的,但是被‘气拘物蔽’,很少有人不昏聩,如果不加以学、问、思、辨,便无法明白那善恶、真假的差别,就会任情恣意妄为,其危害难以言述。”
气拘物蔽之说,来自朱熹《大学章句》对第一句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
,对“明明德”
的解释:
明,明之也。
明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,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。
但为气禀所拘、人欲所蔽,则有时而昏然,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。
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,以复其初也。
王阳明说:
你这一番议论,大概似是而非,还是被朱熹的说法带偏了,所以必须跟你说清楚。
博学、慎思、审问、明辨、笃行,都是学习方法。
而学习呢,没有光在那里学习,不去行动的。
比如学习孝敬父母,是拿本书来学吗?一定是服侍奉养父母,躬行孝道,这才叫学!
如果空口在那里谈孝道,那叫作学孝吗?学习射箭,一定要张弓搭箭,拉满弓,射中靶心;学习书法,一定要展开纸,提起笔去写。
全天下无论你学什么,都没有不去做、空空去学的,所以说学习的开始就是去做,就是行。
笃行呢?笃,是敦厚踏实。
已经在行了,要敦厚踏实,不要松劲,不要停息,下日日不断之功,靠积累得收获。
学习呢?不可能没有疑惑,有疑就要问,这问,就是学,就是行。
问了,老师同学答了,也不一定马上明白,要再思考,这思也是学,也是行。
自己思考,也不一定就想明白,再找同学一起辨析,这辨也是学,也是行。
辨析明白了,思考审慎了,疑问消除了,学会了,又不停地实践,这叫笃行。
所以,不是学问思辨之后才去行,而是学问思辨都是行:求能做某事的行为,就叫学;求能解惑的行为,就叫问;求能通晓说学的行为,就叫思;求能精察义理的行为,就叫辨;求能在实践落实的行为,就叫行。
分开来讲是学问思辨行五个动作,合起来就是一件事。
这就是我的心理合一、知行并进的功夫,之所以有别于后世的学说,核心正在这里。
现在你特意举出个学问思辨,不讲笃行,那是分开来,把学问思辨叫知,后面笃行是行,把知和行分开,这就是说,穷理的功夫是学问思辨,不是笃行。
那天下岂有不去行动实践就能学习的?天下岂有不去行动实践就能穷理的?明道先生程颐说:“只要能穷尽事理,就能尽性而通达天命。”
所以,你一定是在行动上到达了仁的极致,你才有可能穷仁之理;你一定是在行动上到达了义的极致,才能穷义之理;你一定是在行动上到达了仁的极致,才能尽仁之性;你一定是在行动上到达了义的极致,才能穷尽义之性。
你光靠学,学到穷理了,都给你学透了,没的学了,却还没有行动实践过,天下岂有这样的事?
喜欢岂独无故请大家收藏:(。
xiakezw。
com)岂独无故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